守歲是中國除夕夜的民俗,也叫“據廢,忍年”。指的是除夕夜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歷新年。守歲最早記載於西晉,當時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徹夜守夜。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影響,有除夕守歲的說法。
2.清明掃墓。
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習俗與喪葬習俗的演變有著重要的關系。據記載,古代“墓非墳”,即只挖墳坑,不建墳丘,所以沒有辦法進行掃墓祭祀,也沒有相關記載。
後來的“墳冢”,即埋葬後,建壹個土堆,支持祭祖掃墓的習俗。秦漢時期,掃墓祭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祭祀活動。
3.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4、重陽登高,佩山茱萸。
據南朝文學家吳筠介紹,重陽節登高賞角的習俗,源於漢代“避景”的傳說。
相傳東漢時期,汝南人拜神仙費長芳為師。有壹次費長芳告訴桓景,九月初九有災,讓他盡快回家,告訴家人縫幾個袋子,裝上山茱萸,綁在胳膊上,然後上山喝菊花酒,以免災。
九月初九,桓景按照師父的話,帶著全家人去爬山。果然,很安全。晚上回到家,發現雞犬牛羊都死了。從那以後,人們每年九月九日爬山、野餐、戴山茱萸、喝菊花酒來躲避災難。
5、臘八節喝臘八粥。
臘八粥的起源源於中國古代天帝,歲末祭祀農神稱為“田字達拉巴”,而“田字達拉巴”則源於中國古代,炎帝神農“始蠟祭告神”。
在舊社會,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是家家戶戶的習俗,甚至主人還會給家裏的雞犬餵幾勺,在花果樹枝上抹幾口,以為這樣壹定會六畜興旺,水果豐收。比如童謠裏說的“臘八粥,臘八飯,雞吃了就下蛋”。
皇宮裏的臘八粥是用上等奶油、羊肉丁、五谷雜糧、紅棗、桂圓、栗子、花生、菱角、核桃仁、葡萄幹、瓜子、金餅、綠肉絲等幹果熬制而成。民間用雜米、豆類、核桃、榛子、松子、棗、栗子等。,然後在碗中撒上幹果色糖即可。
百度百科-新年
百度百科-清明節
百度百科-端午節
百度百科-重陽節
百度百科-臘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