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什麽是“萬物皆空”

什麽是“萬物皆空”

這是佛教的基本觀點,卻讓很多人誤解了佛教。很多人把佛教稱為空門,也有學者把佛教視為悲觀的人生哲學。這也是壹個很難的觀點。有些佛家用模棱兩可的比喻來談這個問題,比如人生如夢,所以“身空之時”等等。這個解釋很難讓人信服。查佛教字典解釋“身空時”:“指不分析壹切有規律的事物,直接體悟身空。因理而生之法,似夢,無實。”佛教中“法”的本義是與意根、意識相對的,其中意根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器官,意識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能力,“法”是指與意識、意根相對的內心活動的內容和對象。後來,“法”又被賦予了類別等含義,如色法、心法等。色法是“色的大範疇”,心法是“心的大範疇”。這裏的“法”相當於現代人所說的類別、範疇。題目中的“壹切”指的是壹切。佛教辭典中上述解釋的要點有二:壹是“身空時”是指壹切由因緣而生,故無實體;第二是對“這不是實體”的理解應該是不經過思考直接實現的,也就是說,這裏強調的是直覺,而不是思考或思考。只有直觀地認識到萬物“身時為空”,才能真正理解上述命題。我們先來看第壹點。就基本情況而言,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大致可以歸納為兩種方式:壹種是將事物視為“實體”;還有壹種方法是把事物看成“關系”。前者視事物為“真實”,獨立存在。這是大多數人對事物的看法。為什麽人們會堅信事物是“真實的”,是獨立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從事物是“真實的”獨立存在的角度可以得出自我是“真實的”獨立存在的結論,換句話說,正是大多數人心中的實體性“自我”概念導致了事物是真實的獨立存在的概念。實體性事物世界觀的根本特征是“二元論”,把生命和世界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部分,如自己和他人、主觀和客觀、物質和精神、部分和整體。這種世界觀必然產生甚至制造對抗、分裂、對抗和戰爭,從而必然成為產生內心妄想和煩惱的最大“罪魁禍首”。與上述把事物視為“實體”的觀念不同,佛教認為世界上沒有“實體”這種東西。世間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互為因果,互為條件。比如“我”中有“妳”,“妳”中有“我”;“我”和“妳”互為因果,互為條件——沒有“妳”就沒有“我”,反之亦然。“我”和“妳”的關系就像主人和客人的關系。沒有主人,沒有客人;或者反過來,達拉斯到禮堂推而廣之,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就是佛教中“因果報應論”的思想:“此有所成,故彼有所成,此生有所成。這是沒有理由的,這是破壞。”“因緣”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關系”。“關系”就是壹切事物互為因果,互為條件。再來看第二點:人對事物“本體空”的認識,應該是不經思考直接悟出的。這是為什麽呢?我們不能依靠推測嗎?是的,妳不能靠抽象的臆測,而必須在內心直接體悟。思辨只是壹種抽象的符號或語言系統,不是真正的內心活動。抽象思辨屬於意識,意識是內在活動的表層,而不是內在活動的全部。如果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表達,思辨只是意識,既不包括潛意識,也不包括生活的無意識。而生命的無意識是整個生命和內心活動的核心。人的抽象思維,再怎麽振振有詞,也不等同於心中真正的智慧。抽象思辨和智慧完全是兩碼事。只有當妳不在心中思考而直接體悟時,妳才能理解“身空時”這壹思想的內涵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思想,我們將從另壹個角度進行解釋。在現代人的觀念中,“二元論”是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很多人把主觀與客觀、物質與精神、社會與自我、部分與整體的對立視為不證自明的“真理”。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所謂的“證明”二元論的證據?壹點也不。現代科學的證偽理論表明,人們不可能證明某個理論是正確的,而只能證明某個理論是錯誤的。產生“二元論”思想的原因是人們的心是分裂的。與很多領域的很多哲學家的想象相反,決定人的觀念的不是對事物的理解,而是內在的“自我”概念決定了人對事物的看法。這種情況雄辯地證明了佛教“無所不知”思想的正確性。“知萬物”是指決定人的內心活動的不是外在的反映論,而是人的自我心靈,是內在的結構決定了人對事物的看法。提升人生境界,必須從提升內心開始。這裏的“知無不言”的“知”,指的是內在的分辨能力。佛教區別於其他思想和宗教的壹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把人當作生命的主人,而不是外在的東西或神。人類思想史上的其他宗教和思想,要麽把“神”或上帝視為生命的主宰,要麽把與人類對立的外部環境視為生命的主宰。前者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後者就像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各種外在決定論。在大多數人看來,生活中不同情況的責任不是自己,而是外在的東西,比如環境或者上帝。人生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自己以外的東西決定的,這不是很可笑嗎?說白了,現代人對物質的崇拜,其實就是把物質當成生命的主宰,同樣可笑。且不說物質能否解決生活中的主要問題,單就“物質”這個概念就說明了人心與世界的對立。人把自己和物質對立起來,其實就是把自己和世界對立起來。人們提出這個概念本身,就說明他們的內心是“蜷縮”的——對外界充滿恐懼和畏懼。在這個內心世界是不可能建立幸福生活的。在世界思想史上,人們對“存在”的理解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事物的存在或某種關系的存在。前者把事物作為存在的主體,最大限度地簡化和抽象事物周圍的復雜現象,深入探索支配事物的主要因素或規律。這主要是西方文化。所以西方文化非常重視把邏輯作為壹種工具來使用。與西方文化不同,後者以內心體驗和頓悟為主,充分把握事物的豐富內涵和關系。後者主要是以古印度和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傳統更強調內心感受和人生境界。在前壹種定義中,存在的主體是某種東西,即使某種東西周圍的環境完全消失,某種東西仍然存在。顯然,在這種對存在的理解中,世界壹定是由無數個相互分離的粒子組成的。這是西方“粒子論”思想的哲學基礎。而“粒子論”是西方文化形式邏輯中同壹性(A=A,或者A不等於非A)的哲學基礎。這種世界觀認為,既然世界是由無數個獨立的點或粒子組成的,那麽人的自我生命就必須是獨立的,彼此平等的。古代地中海的奴隸商品貿易非常發達,要求雙方獨立平等,每壹方都要爭取自己的經濟利益。古希臘的這種生活方式極大地促進了他們提出世界的“粒子”理論和自由人之間平等的觀念。可以說,古希臘人是從自身生命的真實性和相互平等的觀念出發,或者基於自身的存在方式,建構了“粒子論”的哲學思想和傳統。在後壹種定義中,存在是壹種關系:某物必須依賴於周圍的其他事物才能存在。比如什麽是自我?東方聖人說“自我”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連人意識到生命這種最簡單的事實都離不開環境的提示。如果將這種說法與古希臘人對“自我”的理解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東方文化傳統中對“自我”的理解是非常奇怪的。人怎麽能不把“自我”當成壹個獨立的存在,而當成與他人不可分割的關系呢?原因是東方文化的內在體驗和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人際關系的穩定程度和對這種穩定關系的需求,遠遠大於采用奴隸貿易的古希臘。這樣就很好理解了,東方文化也以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內心感受為模型,建構了世界相互關聯的“因果報應論”思想。當我們總結上述討論時,我們會發現,人們面臨的根本問題永遠是:“實體”事物的概念代表分裂的內心世界,而“為空”的思想代表和諧的內心世界。“身空時”思想的核心是強調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自我與世界的有機整體。顯然,只有內心極其豐富寬廣的人,才能達到理解“身空時”思想內涵的高度。了解這兩種觀點的區別有助於實踐,這也是我們討論這個話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