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莊地名的由來在《牛莊鎮誌》中有記載。據《以舍利補闕》壹書考證,牛莊的歷史與海城處於同壹時期。相傳尉遲敬德在城基東南建了壹座鐵牛,牛莊之名由此而來。另壹方面,牛莊是壹個港口。太子河漲潮時,帆船可以進入城東的太平橋。夜晚,壹艘名為“牛子”或“牛船”的帆船停泊在河岸上,燈火通明。遠遠看去像個村子,然後就有了牛莊的名字。
牛莊鎮建於明初,當時是壹個土城和驛站。清八年(1623)重修。牛莊之所以重建,是因為明朝軍隊屢遭遼河襲擊,為抵禦強兵而建的牛莊城。牛莊在歷史上的地理位置比現在更重要,是入關必經之路。可見牛莊的商業繁榮,戰亂頻仍也在情理之中。
1858年6月25日,牛莊的名字出現在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中,牛莊被迫成為帝國主義從中國掠奪的通商口岸之壹。由此,牛莊人民開始了又壹段辛酸的血淚史。
見證牛莊的興衰,是我們尋找的目的,見證壹個古鎮的歷史,以史為鑒,展望未來。牛莊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水路和陸路交通的發達。牛莊,位於太子河下遊左岸,因東北最古老的小紀廟碼頭所在地,逐漸成為商賈眾多、貿易發達的小鎮。
8月初,上遊富順河水位告急,牛莊太子河內堤小薺廟古渡口遺址已成了壹片澤國。浩瀚的河水數次漫過內堤,幾萬畝收成頗有希望的玉米浸泡在水中,落後的海水與洪水混合在壹起,讓浸泡在水中的玉米迅速腐爛,散發著腥臭的味道。"鴉片戰爭後牛莊通商時,這裏的特產是大豆."望著壹望無際的河灘,鎮上的同誌們若有所思。
在他的指引下,我們看到了遠處壹座沒在水裏的磚房,那是老渡口遺址的標誌性建築。
在隨後的采訪中,小紀廟渡口的歷史淵源有了突破。在重建Kannonji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壹個猩紅色的石碑。雖然經過多年風雨侵蝕的碑文已經是多色調,但好在碑頂隱約可以看到“小薺廟”幾個字,碑文末尾的題字非常清晰:順治十壹年(1654)是吳佳年。這樣,小薺神廟的歷史至少是在1654年之前。這塊立了350多年的石碑,可能是見證牛莊歷史最古老的實物之壹。
事實上,史料中記載的小薺寺渡口也是在明末清初。《奉天通誌·山川誌》中有記載,先在特裏福河上設渡口,後於康熙二十壹年(1682)在特裏福河上設巡檢司,負責這壹帶的渡口渡江。明代通過牛莊渡口運輸的貨物主要是山東生產的布匹,供給駐守遼東的士兵。明清戰爭時期,清軍因為水勢原因,被迫在小紀廟渡口停止移動。於是,1609年,有了專門的小紀廟渡口和兩艘渡船,逐漸有越來越多的船只停泊在這裏,牛莊的貿易逐漸繁榮起來。後來清朝的官方物資也用牛莊碼頭。自康熙以來,牛莊壹直是關東重要的貿易地。
根據天津條約,1861年4月3日牛莊正式開埠後,大英帝國在牛莊設立領事館。當領事梅多斯乘船遊覽遼河時,發現了牛莊日益繁榮的商業帶來的壹個負面問題,即牛莊碼頭相對狹窄的航道越來越不堪重負,船只進出越來越困難。於是在不久的將來,大英帝國開始在營口建港,於是營口也就有了牛莊、牛口的古稱。
1940後牛莊、聞香、營口之間有船。1945,牛莊港廢棄,原因是新河道開通,舊河道堵塞。在牛莊,不難找到幾棟有上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牛莊鎮的工作人員帶我們去看了幾棟老房子。老屋前的巷子蜿蜒狹窄,東、西、北三個方向有十戶人家住在老屋裏。1975海城地震後,這些老房子依然屹立。幾棟老房子的居民說,地震時沒什麽大礙,房子還是有福氣的。
在這裏生活了近半個世紀的李術才說,這座房子至少建於140年前。它最初是在觀音寺的壹座寺廟裏制作的,供寺廟裏的尼姑居住。20世紀70年代,有住在國外的修女回到她們的老房子。加拿大有個老尼姑曾經給牛莊捐過錢。
細看這些磚地拼縫結構的老房子,不僅結構細致,用料也很講究。當年,壹方水加持的寺廟裏香火繚繞,采購好的木材和磚石建造的廂房百年不動。70歲的李術才的妻子指給我們看南邊,那裏的原禮堂被文化大革命毀壞了。
在這座老房子裏,李術才養育了四個孩子,其中三個離開了這裏,只有小兒子陪伴著兩位老人。老李術才半開玩笑地說,窮人住在這裏。采訪中,已經有幾棟老房子的業主聞訊過來看熱鬧,因為總有媒體來訪,老住戶對記者也不陌生。壹位老太太說,上次來的記者還拍到了她家前院地基下埋了很久的石獅基座。觀音寺到底是什麽樣子,只能從這個巨大的大理石碼頭來推斷。
居民楊秀貞的記憶力相當好。“她是1965年臘月二十六搬進來的,現在正好40年了。”她說,這棟老房子最多的時候住過16戶,現在只剩下9戶。“年輕人都走了,有錢有本事的也搬走了。”現場的鄰居說起這些話題時,都有些無奈。慢慢的,大家開始轉向誰家有個大學生,誰家有個鄉長。這些都是老房子的榮耀,也是老房子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
寺廟悠揚的鐘聲已經不響了,但牛莊曾經因為經濟繁榮,宗教活動非常活躍。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神聖”道路都有牛莊鎮的神。來佛寺、真武寺、王耀寺、火神廟、螞蚱寺、天主教堂等等,但是現在在這些古老的記憶中幾乎找不到什麽實物了。
當時牛莊最具代表性的寺廟是小薺寺,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小姐廟。都說小姬是保護船只安全的菩薩,這也從另壹個側面反映了牛莊的繁榮。小姐廟建於何時,無證據可考,康熙六十壹年(1722)重修。也有人說《梟姬》是天妃的口誤。這個名字是天妃的聖潔,也被稱為波塞冬皇後。簡而言之,就是讓坐船生活的商人安全。
不過牛莊碼頭是有坦普爾小姐標誌的,這是真的。據《宣彤海城縣誌》記載,縣城以西40裏的小薺廟有兩艘渡船,附近牛莊的許多商船都在此停靠。《營口縣誌》中也記載“有刻於福建、浙江之船,渡海東來,不泊營口。都是從三岔河入港,在小吉廟口登陸,以牛莊為集貿市場。”這再次證明了小薺廟是這裏的海港碼頭。作為國內外著名的商埠,牛莊很多自產的物資都被運往外地,這也是牛莊繁榮的根本。權誌龍葡萄酒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牛莊熱心老人張思的指引下,我們走進壹戶農家,叫了半天還是沒人在,農村的農家樂關不了門。在這家農家樂的菜園裏,老張頭揭開了壹個鐵鍋狀的井蓋,這就是當年的譚龍泉。往下看,有壹片深綠色,深不見底。老張頭說,就算歲月再幹,井水也從不幹涸。
說話間,農舍的女主人聽到狗在叫。自從20多年前搬進來,雖然聽過很多關於這口井的來歷,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只是壹口井。農婦含糊地介紹,這口井以前產過很多好酒,但不知道賣到哪裏去了。關於水質是否清澈甘甜,農婦不知所措。自從安裝了自來水,她就再也沒有喝過井水。畢竟自來水是要花錢的,比這種純天然的井水衛生多了。農婦告訴我們,時不時會有人來打水,她猜測是用來釀酒的。至於村裏因為龍龍泉井的存在而改名為龍泉村的原因,農婦還是說不上來,不過是給菜園澆水的井而已。
歷史上,牛莊的酒業還是很突出的。山西人最早選擇了這個水草豐美的小鎮,在清朝乾隆年間開始炒鍋。光緒二十五年(1899),資本家郭和經理王占魁出資6000元,位於太平橋東側,雇店員60余人,占地20畝,用誌隆的龍泉井釀酒。
據說當時龍龍泉酒的規模還不小,有作坊、曲房、櫃子、客房、廚房、倉庫等77間房子。8個倉庫,年儲糧1.8萬斤;東南西北有三個電池和井,年貯曲198000公斤,每天三班倒,每班6人,投料1000公斤,產酒400多公斤,年產白酒36萬公斤。即使在今天,如此規模的葡萄酒廠也很少見。
1933年,牛莊市場有壹家酒店,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品嘗了這種酒,並把它帶到了更遙遠的地方。權誌龍白酒除大量運往營口港外,還銷往津、滬、日及東南亞等地。權誌龍被譽為關外第壹名酒,參加過1911巴拿馬國際評酒會。
1941年,由於資金周轉不暢,赤龍泉燒鍋酒開始走下坡路。當年8月,酒廠轉租給牛莊昌吉榨油廠。1945期間,郭氏家族因為資本家與昌吉榨油廠的股權糾紛,將酒廠賣給了熊嶽城的壹個日本翻譯。
在60歲老人張思的記憶中,年輕的時候有日本人經營。1972年,中日友好外交關系建立。在周恩來總理面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也提到了權誌龍酒,壹個起源於中國的品牌,30多年後卻在異國他鄉造出了這樣的聲勢,多少讓人有些不壹樣的感覺。“酒醉沙場不笑,古時候打過幾次仗。”剛到古戰場的時候,就是這麽遠大的誌向。牛莊有美酒,有不屈的奮鬥史。在同樣被河水淹沒的老港口,牛莊是甲午戰爭中的保衛戰遺址。
根據牛莊鎮的記載,1895年3月7日,由湘軍把守的牛莊城,在2000多名士兵死傷後,終於失陷。日軍進城後,全城血跡斑斑,日軍“持劍挨家挨戶搜查,不殺壹人。”當時歐美報紙也評論說“日軍是文明皮囊野蠻筋骨的怪物。”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於1900年在牛莊西門外建有湘軍陣亡紀念碑,19年40年代,侵華日軍將其拆毀。
如今,牛莊烈士陵園是解放戰爭的紀念碑。在遠離牛莊城的壹個角落裏,墓地前有壹個勇士的頭像,沒有名字也沒有姓氏。1964年,在沙嶺戰役中犧牲的204位烈士最初被安葬在李佳和北關,此後牛莊每年都舉行紀念活動。
壹壹追根溯源,在可以考證的歷史上,牛莊早在明末清初就有過壹次戰爭。作為遼東守備部隊的補給中轉站,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與戰火紛飛的戰場相比,牛莊更有商戰的味道。其中最著名的是“豆瓣”。
自明朝以來,通過牛莊港運出的貨物主要是東北特產大豆、皮毛和藥材。道光鹹豐年間,南方的壹些船只從南方帶進貨物,回國時運來大量大豆和豆餅。這裏的暴利實際上引發了中英之間的“大豆戰爭”。
第壹次鴉片戰爭後,大量鴉片出口中國,牛莊港出現過壹段時間的英國船只。本地商人鄙視洋人洋貨,拒絕與洋人交往。“外商憤然而退。”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失去了內河航行和海關的自主權。鑒於多年來中國商船經營大豆獲利豐厚,外國船只只能卸貨,英國多次要求允許英國商人運輸大豆,清政府對牛莊大豆“解禁”。清政府對“解禁”的嚴重後果深感憂慮,不僅涉及沿海幾省數十萬商船船員的命脈,更重要的是運往北方的軍需、糧草線也將被阻斷。盡管做出了努力,“大豆禁令”實施僅三年。移師營口新牛莊港,國內船只越來越少,但出口到帝國列強的大豆、豆餅、豆油卻越來越多。
抗日戰爭期間,牛莊人民吃了很多苦。曾有“海城棉業有限公司牛莊征收處”的強制令,讓不適宜種棉花的牛莊地區種棉花再改種紅麻,按時交錢;他還長期住在牛莊,強迫農民交糧。海城縣專賣局牛莊分局設在牛莊,專門控制食鹽、煤油、火柴、白酒、酒精、白面、小麥的配給。侵華日軍還在牛莊大量傾銷日貨,青宇牌銀丹士林布、富士、宮田牌自行車、路德牌自行車、西藥充斥牛莊市場,嚴重阻礙了國內民族企業的發展,對牛莊的貿易造成了致命打擊。清代中後期,牛莊商業興盛,滿城電線桿、招牌。當時有“南麒麟(指廣告)北有招牌,中有思鄉臺(指卷首)”的說法。每年正月初六開市。從太平橋開始,鞭炮撒滿大街。
今天的太平橋是古鎮牛莊的標誌性建築。幾經修繕,舊橋面貌依舊,青石橋石板光滑如鏡。牛莊人壹直很愛這座橋。64歲的馬萬福能摸著每座橋上的石柵欄雕塑,分辨出哪座是舊橋,哪座是後人修建的。太平橋東西兩側都有居民。幾百年來,在橋東、橋西的居民中,不知有多少俊俏女子從太平橋頂嫁到對岸,又有多少俊俏男子高高興興地從太平橋迎娶新娘。多年以後,橋的東西界限不再明顯,東西兩邊都有幾十戶人家結婚。甚至在很多牛莊年輕人心中,“東橋西橋”的概念也完全淡化了。
回望當年太平橋兩岸的景色,別有壹番風味。很多老人至今還能清楚地記得太平橋兩邊餐館的封面是什麽樣子。馬萬福說,掛壹個弓就是壹個弓,上面有三根繩子,白紙、白花或彩花,上下分別代表蒸餃和花卷;中間圓圈代表羅面的羅;下面的音符代表面條。紅劄幌是漢族餐廳,藍劄幌是回族餐廳。掛了壹家水餃店和壹家包子店,兩家賣家常飯和壹般料理的中型餐廳,四家餐飲的餐廳。
太平橋建於1849。在此之前,通往牛莊鎮的唯壹通道是壹座由船只連接的浮橋。建成後的太平橋長50米,高5米,橋下15孔。全橋為青石結構,橋欄桿上雕刻著造型各異的石猴、獅子、石榴、桃子等吉祥物。在馬萬福老人的記憶中,老壹輩人經常提到,在太子河漲潮的時候,太平橋東北側的青石碼頭會停泊大量的舢板,鎮上的人會把貨物運到小舢板上,再通過舢板運到河口的海船上。“小時候坐船去文祥。”馬萬福老人回憶道。
牛莊的很多老人都熟悉壹個關於太平橋的傳說,他們認為這座橋是魯班修建的。相傳修建石拱橋結構的太平橋時,是從兩端向中間對接,但最後只剩下壹塊石頭。就在工匠們不知所措的時候,壹個老人出現了,留下了壹塊石頭,與太平橋的缺口完美契合。這個老人就是魯班的化身。也有人說太平橋比天主教堂高。法國人建天主教堂是壹次建壹次量壹次,但天主教堂沒有太平橋高。民間說這也是因為魯班在捉弄外國人。顯得愛國熱情,古鎮牛莊的祖先也不遜於後人。
顧名思義,源於裏氏(即釋迦牟尼)的牛莊滿族村和考利家村,居住著滿族人。這段歷史要從明末清初說起。明萬八年萬歷始祖蘇賽恭(清朝八帝之壹)的八個子侄,由當地的阿虎和率領,擔任滿清興祖護軍司令。萬歷二十壹年,旗臣管功勛官至正白正弘正藍。根據清朝的草案;【蜀賽】唐太宗十六大臣之壹。住在薩斯喀徹溫省,以土地為姓。回太祖,轉滿藍旗。天命四年,從太祖禦主到二等參與者。唐太宗?與霍西尼·雅希禪等在上見崖上攻擊馬林。,並以功績為帝國防禦做準備。從瓦卡找地方,奪取了壹個很大的位置,列了十六個大臣,立了壹面藍旗。天聰元年,征討朝鮮,還師,命孤山鄂真阿山等帥師守益州。八年,尚子伐明,鄭親王吉爾哈朗住守,舒賽、梅勒額支阿圖。蜀賽善戰,綿甲先攻城。毛稱贊他的勇氣,但他也擔心他的輕裝前進,並警告他停止。舒賽義興奮不已,接連拿下十六城。唐太宗作出了特殊貢獻,進入了三等梅勒張靜。崇德六年十月卒。順治十二年,追莊敏。舒賽的第四個兒子名叫吉爾·洪布。吉爾渾布娶了努爾哈赤的姑姑阿古的第三個女兒希塔拉,後來被封為“國戚”。吉爾·渾布的長子(名)李豐(馮);李峰的二兒子(名字)叫李芙哈。李富哈是八旗軍隊駐牛莊的第壹任防守司令,因此定居牛莊。此後,後人將釋迦牟尼原來的祖姓改為其父、祖父名字的第壹個字“李”。目前營口的小八家子裏氏,大連莊河的雲貴花鄉裏氏,都是黃盈黑鷹的後代。牛莊裏氏族譜記載,黃盈黑鷹是李福哈的後裔,奉命駐守兩地(莊河、營口),所以牛莊是裏氏的發源地。今天人們對牛莊的熟悉,大多來自於“牛莊大餅”香而不膩的口感。歷史見證的牛莊,也曾是另壹番繁華景象。幸運的是,許多牛莊以及與牛莊相關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意識到,牛莊的美更多的來自於歷史,他們開始了新壹輪的對神店厚重歷史的回顧和整理,包括牛莊的小號戲,牛莊的山東會館,牛莊大大小小的寺廟和神社,牛莊琳瑯滿目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