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袁隆平逝世,享年91:國士無雙,壹路走好。

袁隆平逝世,享年91:國士無雙,壹路走好。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大家遠離饑餓。——袁隆平

5月22日13: 07,“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 *和國家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

袁隆平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發的先驅,也是世界上第壹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袁隆平建立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使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壹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2014年5月26日,豐臺區青龍湖國際文化之都袁隆平出席2014世界種子大會開幕式。

袁隆平在晚年的自述中多次提到:“科學探索永無止境。在這條漫長而艱辛的路上,我壹直有兩個夢想,壹個是在草下乘涼,壹個是用雜交水稻覆蓋整個世界。”

夢想還未實現,那個不會停下腳步的老人卻走了。

不久前,這位為中國乃至世界雜交水稻發展做出最傑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在海南省三亞市南繁基地堅持科研。他和他的團隊成員壹起討論雙季稻畝產3000斤重點項目的實施方案。

今天,老人帶著對生命中最後壹個科研目標的希望和對他壹生熱愛的雜交水稻事業的無限眷戀,永遠離開了我們。

洪範八策,食為先策。糧食關系到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糧食安全之路舉世矚目,民國時期的糧食、發展、社會基礎更加堅實。

中國近6543.8+04億人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方案。

易嘉禾,現在我在倉庫。糧食豐富,農業穩定,繁榮和平。

01?為國為民,偉人俠義。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

65438-0949,袁隆平高中畢業後,到西南農學院學習遺傳育種。

1952年,他報名參加了空軍,但因為大學生更需要參加經濟建設,所以沒有參軍,繼續在校學習。

1953年,袁隆平剛畢業,分配到壹個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校當老師。

這裏袁隆平當老師16年。

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袁隆平守護著農業試驗田,但仍然吃不飽飯,經常挨餓。

於是,他暗自許下了壹個信念“讓所有人都不再挨餓”。

要解決糧食問題,還得從水稻種植入手。當時流行嫁接,但袁隆平壹次次嘗試失敗。

就在他難過的時候,地主從別的村撿了壹車稻種。

這啟發了袁隆平,“勤換種子,不如勤施肥”。難道這不是正確的方法嗎?

雖然有人嘲笑他,但是提出雜交水稻這個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但是袁隆平決定堅持實驗。

他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在稻田裏尋找了兩年,終於有了回報。終於,1961年7月的壹天,他發現了第壹個強壯的“天然雜交水稻”。

但是,實驗失敗了,他依然不死心。他堅信“雜交水稻”這條路是對的。

02?16年的堅持終於成了

後來,袁隆平每天背對黃土,專註於稻田。猶如大海撈針,在14000多株稻穗中只發現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

1966年,袁隆平在《中國科學院科學通報》上發表了自己的第壹篇論文《水稻雄性不育》,向世界權威人士挑戰水稻可以雜交。當時是壹個不迷信權威的時代,這件事居然成了現實,開啟了當時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新局面。

本以為前途壹片光明,卻不曾想,波折不斷。試驗田被惡意破壞,多年積累的珍貴不育苗全部被拔掉,幾年的心血和成果幾乎“毀於壹旦”。

“那是我所有的孩子!訓練了幾年,只努力了壹點點,就覺得天要塌了。”

男人有淚不輕彈,卻到不了傷心處。他哭著從爛泥裏尋找剩下的秧苗,不吃不喝,壹夜高燒做噩夢,嘴裏不停念叨:

妳把我寶貴的雄苗還給我了。

好事多磨。他在學校壹口廢棄的井裏發現只剩下5棵幼苗,袁隆平緊繃的心才松了壹口氣。

面對這樣的“天災人禍”,倔強的袁隆平咬緊牙關,繼續做雜交水稻研究。

1968年,因為科研環境的需要,他來到了雲南和海南島。

在無數烈日下,他帶著幹糧來到田裏,在稻田裏泡了幾個小時。

又渴又餓,他坐在田埂上喝了幾口水,嚼了幾個饅頭。因為過度勞累,袁隆平患上了慢性腸炎。

在雲南,另壹場裏氏7.2級的地震襲擊了雲南南部。別人忙著逃命,他和他的團隊卻忙著搶救危房裏的種子。他說:“我的試驗田在這裏。我要去哪裏?”

壹個人,壹個棚子,所以他守護著試驗田。

由於他的絕望,他終於在6月1970 11找到了雜交水稻“白燁”的母本。

當時誰會想到,這個世界性難題,最終被壹個來自中國名叫袁隆平的人解決了。

那壹年,他正好四十歲。

所謂的立身之年已經過去了十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已經持續了16年。

03?名利對我毫無用處。能下地幹活是最好的。

雜交水稻的成功給袁隆平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國家特別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聯合國科學獎”、“世界糧食獎”...

1995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於1999年發現的壹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0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

他帶領的團隊也為我國雜交水稻的成功育種開辟了水稻增產的新途徑,被國外專家驚呼為“奇跡水稻”、“沖擊波”。

在外人看來,袁隆平應該退休養老了,但他從未停止前進。“我不在家,我在試驗田,只要我有足夠的錢。最有價值的是我腦子裏的東西。”

1987年,袁隆平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5000美元,全部用於設立雜交水稻基金,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國家授予他的豪宅被用作研究基地。

袁隆平真的很為難自己。“我現在不愁錢,但是我的性格過不了奢華的生活。我講究簡單大方。”

穿35塊錢的衣服,開多年的車,理20塊錢的頭發,因為在他心裏,“名利對我來說都沒用,能下地幹活最好。”

04?永遠年輕的“90後”

袁老不懼老,不離不棄,永遠在與生活共舞。

他曾說:“人的腦細胞是取之不盡的,人老了要用腦。”

袁老每天都擠出時間學英語。到他80多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用流利的英語與外國朋友交流了。

2005年生病時,他告訴家人不要把他當病人看待。他說自己有70歲的年紀,50歲的身材,30歲的心態,20歲的肌肉彈性,相當可愛搞笑。

袁老和他的妻子鄧相識於艱難的歲月。這對老夫婦幾十年來壹直走在同壹條路上。他知道她喜歡旅遊。每次邀請她參觀,都會帶她出去走走,主動做她的翻譯和導遊。

“即使我沒有機會帶她,我也會給她買些禮物。我能記住她穿的衣服褲子鞋子的型號。”

袁老在生活中也很平易近人。

十幾年來他經常去理發店;他喜歡拉小提琴,下棋,和家人壹起表演小節目。當他有空的時候,他也會打排球和遊泳。

袁老經常自稱“90後”。他給年輕人的信息是“首先,註意身體,這是基礎。”

“90後”老人雖然不如以前,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腿和對大米的心。“沒有人比他對雜交水稻更執著。”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院士辦公室主任辛說。

為了方便這位越來越行動不便的老先生研究,湖南省農科院在他住處旁邊布置了壹塊試驗田。擁有了這塊“自留地”後,袁老得了壹塊“心病”——只要在長沙,壹天就要看好幾遍。

在火爐城市長沙,夏天的太陽毒辣辣。不管天氣多熱,老人起床後做的第壹件事不是洗臉刷牙吃早飯,而是去地裏幹活。每天的第二個“咨詢”是,大家只想躲在空調房的“火焰”中午。第三次和第四次,晚飯前後。

自1996中國實施超級稻工程以來,中國雜交水稻在老人制定的嚴格目標下,從每公頃9.0噸向更優質高產的目標不斷前進。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袁老始終是壹個不服老的人。他曾說過:鼓起勇氣,繼續努力,從“90後”走向“100後”。

05?沒有人喜歡妳,壹路走好。

他的世界很大,而且舉世聞名,跨越時空。

他的世界也很小,在壹片稻田裏,在壹粒種子裏。

他從泥土中出來,走進白雲裏。

現在,他進入了壹個幻境,稻穗比高粱高,穗粒比花生大。風輕輕吹來,他戴著草帽坐在稻穗下乘涼。

沒有壹個人像妳壹樣,至死不渝!

那壹片綠色的稻田,那壹波香米,都是他的足跡。

“想”知道中餐,每壹粒都是辛苦的!節約每壹粒來之不易的糧食,就是對袁爺爺最好的告慰!

袁老,壹路走好!妳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