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改變人的氣質”。
他從理性壹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出發闡釋人性論,提出人性即理性,即仁、義、禮、智等道德規範。他強調“學習是為了改變氣質。”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把“性情之性”變成“天地之性”。
2.教育的目的是“合乎道德”。
朱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管好明天,滅人欲”。鑒於當時的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導學生“惜利棄義”,爭名奪利,為了改變“風俗越來越差,人才越來越差”的局面,朱重新陳述和強調了“任明論”的思想。
3.教育的任務是小學“教東西”,“大學是窮的原因”。
朱主張,在小學階段,主要是“以物教人”,如“禮樂射書數,孝兄忠義”,至於發現和探索事物,則是大學教育的任務。所以小學如果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會讓他不知不覺變好,越來越久,就無所不能了。”
4.朱主張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朱十分重視德育,主張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他說:德對人的意義重大,不僅是修身,推而廣之是治國。如果缺乏德性,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迷失方向,找不到歸宿。
5.教育必須從孩子開始。
朱認為,小學教育是基礎,也是培根的工作,所以從小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尤為重要。孩子必須學會並掌握“掃道應付進退,愛親畏道促師”。他指出,這些倫理道德都包含在儒家經典中。
擴展數據
朱(1130 . 9 . 15—1200 . 4 . 23),性格陰暗,人稱惠安,後稱惠翁,人稱朱文公。原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生於南澗府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宋代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派代表人物,儒學大師,佛名朱子。
朱是唯壹壹個不是孔子親傳弟子,卻喜歡去孔廟拜謁的人。他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列,受到儒家的崇拜。朱是的學生,二程(程顥、程頤)的弟子,與二程並稱為學派。朱的理學對元、明、清三代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三代的官方哲學。他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壹人。
朱著有《四書句註》、《太極圖註》、《通書註》、《周易讀本》、《楚辭註》等著作,後人編纂了《齋藤優子大全》和《齋藤優子象》。其中《四書章句註》成為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