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黔中縣。
西漢為武陵縣索郡地。東漢楊家三年(134),索縣改為漢壽縣,轄鼎城區端崗頭。
三國時的吳,漢壽縣改為武壽縣。赤武十壹年(248年)析武壽郡在隆陽郡,治所設在本縣,屬武陵郡。
宋朝大觀年間(1107-11110)改為晨陽郡。紹興三年改名龍陽(1133)。五年,升縣為軍,遷皇城村(今聶家橋鄉皇城港)。復縣三十年,當地政府遷回原址,屬定州。
元元貞元(1295)升為州,轄元江縣,屬常德道。
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壹縣。至清代,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隆陽改名漢壽,3年轉武陵道。5年,屬於湘江路。11年,直隸省。27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域和平解放,屬益陽署。1952 11月,變更為常德機構。1988,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民間傳統文藝:花鼓、蚌殼舞、五彩蓮舟、花船、漁鼓、三棒鼓、談鼓、喪鼓、挖地、許願、蓮噪等。
文藝創作:晚清至民國時期,縣域作家、詩人、學者的作品以詩文為主,文學理論次之。新中國成立後,以新詩、小說、散文、戲曲和民間文學為主,文學理論有所發展。其中,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填補了歷史空白。各個時期的作品各有所長,內容或寫山河,或由人敘述。
遲,或者說蜀,都是以邏輯為基礎,各有各的神韻和神韻。
晚清從事專業或業余文學創作的縣域作家、學者有彭進道、高、劉、饒明明、寺、易、易順定、易、陳懷福等。有作品集。民國時期,易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女)、、黃(女)、鄒蘊珍、楊等也出版了壹些專著或畫冊。
戲曲:武陵戲、花燈戲、湘劇、京劇、戲曲、話劇在中國都很受歡迎。其中武陵戲、花燈戲歷史悠久,富有地主特色,深受群眾喜愛。
文物古跡:京兆寺遺址、楊卯墓、皇城寨遺址、鎮龍閣遺址、南禪寺古塔、墨池碑刻、冶源石刻、雕像石刻、中共漢壽縣委舊址、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news/zjhs/2008/1117/081117143430 hej kid 40 BCD 2771kf 89d _ 2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