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阿炳的詳細信息

阿炳的詳細信息

原名叫華,是他的綽號。生於7月1893,死於2月1950。當阿炳二十多歲時,他患了眼疾,他的父親去世了。他貧病交加,眼疾加重,雙眼相繼失明。從那以後,人們稱他為盲人阿炳。

自幼隨父華學習音樂。華道士是當地道教樂壇公認的奇才。阿炳的音樂成就最初是建立在道教音樂和傳家寶的基礎上的。道教音樂多為非宗教的民間音樂,很多是不變的民歌。阿炳的眼睛變了之後,他不受富有的齋主的歡迎,所以他不得不離開這個門,開始以唱歌為生。在無錫,壹個戴著墨鏡,胸前和背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手裏拿著壹把胡琴走在大街上的人,就是阿炳。

阿炳純粹靠唱歌謀生。他從來不像是在求饒。他在黑暗和貧困中掙紮了幾十年。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在他的音樂中得到了體現,而不是因為生活的艱難困苦而落魄。相反,他的音樂透露出壹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沈的氣息。阿炳把他的壹生濃縮成不朽的作品,如《二泉映月》。解放後,人民政府派人關心他,安排他的音樂作品時,他得不到如願,突然吐血而死。

阿炳留下了《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等三首二胡作品,《大浪淘沙》、《龍舟》、《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獲得20世紀中國古典音樂獎。

二泉映月: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譽,是阿炳常去的地方。他是在失明後才演奏《二泉映月》這首歌的,這首歌用音樂的形象描述了他在舊社會目睹的美麗景色,但當時他感受到的是黑暗,這讓他在悠揚的旋律中始終透露出壹種悲涼的情緒。

聽歌:音樂描述了宋朝偉大的愛國將領嶽飛在衛國戰爭中率領誌願軍上士的故事。在這首歌的中間,阿炳寄托了他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感情。音樂有著鮮明而強烈的個性,引子廣闊而宏大。第壹、二、三段充滿了非凡的意境和結構,成功地表達了鬥爭的勇氣和勝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使用了老弦和中弦,音色特別強勁。

冷春風:這是阿炳的另壹首二胡曲。自己說是道教失傳的梵音,楊先生研究的結果是自己的作品。從歌名上,描述了春天吹來的寒風,從音樂本身,讓人感受到壓抑的沈重嘆息和對光明的無限向往。

大浪淘沙:據阿炳生前說,這首曲子原是道家梵文的合奏曲,他在琵琶上演奏,加上了琵琶的技巧。此曲由楊先生、曹安先生、曹安先生錄制。這首樂曲的結構緊湊,分為三個部分。音樂情緒從深沈的悲傷發展到活潑有力,最後以充滿樂觀自信的音樂結束。

龍舟:原為民間流行的琵琶曲子。樂曲中琵琶的演奏是模仿端午節民俗比賽時龍舟上的鼓聲和歌聲。開頭是模型鼓,中間是戲劇片段。每壹段都是民歌或器樂曲調,段與段之間有模仿羅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這是的父親華傳下來的壹首琵琶曲,與《昭君怨》、《塞上之歌》並不相似。

(1893-1950):原名花,江蘇無錫人,民謠音樂人。

1893 8月17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寺旁的“頤和山居”。他的父親華清河(沒有。薛梅)是無錫徐東宮雷尊殿的道士。他的母親秦出生在壹個農民家庭,嫁到了秦家。婚後不久,她就成了寡婦,與華清河的婚姻遭到了族人的唾罵。她在阿炳出生壹年後就去世了。阿炳出生時,被父親送到巫溪縣東亭鎮小四方巷老家,由家人撫養。八歲以後,他被帶回道觀,學名華,謚號,並被送到私塾學習。

華精通各種樂器和道教音樂。阿炳年輕時就表現出罕見的音樂天賦。65,438+00歲時,父親教他打石頭抵禦寒冷,練習各種節奏(後來成為當地著名的鼓手)。12歲時,阿炳開始學習吹笛子。他父親經常讓他對著風口吹,在笛子末端掛壹個鐵環,增強手腕力量。後來他幹脆把鐵環換成了砝碼。當阿炳學習二胡時,他更加努力。他的琴弦被鮮血染紅,手指被拉出厚厚的繭。阿炳拉的二胡外層弦比普通的要粗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是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演奏。他長得英俊,有壹副好嗓子,被稱為“小石天”。

1914年,華去世,成為掌管雷尊寺的道士,與堂弟華伯陽輪流掌管雷尊寺的香火收入。後來,由於管理不善,阿炳又染上了惡習,生活逐漸窮困潦倒。34歲時,他相繼失明,被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婚。

1950夏天,中央音樂學院楊教授、曹安和教授專程到無錫為演奏了壹段錄音。這時,阿炳已經完全放棄音樂三年了。經過三天的練習,他錄了兩遍,留下了三首二胡作品,分別是《二泉映月》、《聽松》、《冷春風》、《大浪淘沙》、《龍舟》、《昭君》。之後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得20世紀中國古典音樂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請阿炳老師,但當時他身患重病,無法應聘。於19565438年2月4日逝世,葬於無錫西郊腳下的“頤和山房”陵園。妻子董彩娣於3月27日去世,1951。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已經遠遠超出了家族傳承的藩籬,他博采眾長,吸收了許多技巧,並通過音樂反映了他對痛苦生活的全部感受。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著壹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深沈的氣息,真摯、扣人心弦,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