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眾所周知,歷史上很多人物在後世的記錄和流傳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形態,甚至最後變成了忠君的叛徒,與他的本來面目大相徑庭。典型的例子是宋代的潘美。雖然他是壹個勇敢殺敵的忠臣,卻在《楊家將演義》中改名為潘仁美,成了壹個心胸狹隘、陰險狡詐的大反派。張合在歷史上是壹個驍勇的戰士,但《三國演義》也把他描述成壹個被蜀軍打的人。
那麽歷史上真實的呂布是什麽樣的呢?他會不會也是壹個反向描述?壹個改過自新的人?不能和潘美這種完全分不清是非的人相比,但歷史上呂布是個勇者,但在言情小說裏卻被大大汙名化了。即使是對於東漢王朝,在大廈快要倒塌的時候,呂布也表現出了忠誠。
最讓呂布唾罵的是所謂的“家奴三姓”。首先要說明的是,這些東西不是言情小說的創作,在正史中也是真實存在的。呂布確實去找了丁原和董卓,然後分別殺了他們。
但是,確實是他幹的,也不能籠統地認定呂布是壹個為了眼前利益可以踐踏忠孝的十惡不赦的小人。至少第二次背叛董卓的時候,他不能怪董卓。
首先,要把壹個人的行為定義為“背叛”,那麽首先他必須滿足壹個條件,那就是這個人和他要針對的人確實存在友誼關系,而且親如兄弟。但是有壹天,有人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為了個人利益陷害了自己的兄弟。
但是,我們再來看看董卓和呂布的關系。《三國誌》中記載,卓資待人粗魯,怕別人為自己謀利,經常用布條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董卓對自己的傲慢無理行為了如指掌,知道別人討厭他。為了防止別人派刺客來謀殺他,他安排呂布為他辯護。
從這個角度來說,呂布和董卓更好的叫雇傭關系,說白了就是互相利用。呂布作為董卓這樣壹個惹怒天下的人物,只在京都,又因為董卓強大,只聽命於董卓帳下,承擔起他的防禦工作。如果有壹天呂布粗心大意,偷懶了,隨時可以調頭走人。根本不存在背信棄義的問題。
當然,董卓和呂布是普通的上下級沒錯,但是如果董卓對別人友好,對呂布有恩,那麽呂布也逃不掉壹個忘恩負義的帽子,那麽我們就來看看董卓是怎麽對待呂布的。《三國誌》記載:“卓剛愎自用,憤懣失意,拔手拋布。蔔權傑避之,為解,也解。是因陰怨。”
董卓喜怒無常的脾氣讓呂布深受其害。他對待呂布就像壹個被收買被利用的仆人。每當他思想出了問題,他就拿呂布當出氣筒。呂布是個什麽樣的人?巧弓馬,以壹當百為猛將,如今董卓卻因為壹時興起,躲在董卓帳下。表面上呂布對董卓畢恭畢敬,實則恨之入骨。無論哪個血氣方剛的男人都受不了這份屈辱,呂布有理由殺董卓。
另外,董卓確實不是壹個名聲顯赫的人。眾所周知他給平臺帶來了災難,欺負少爺們,控制了國家大事。這樣死有余辜的人,理應受到大家的懲罰。外面已經集結了幾十支義軍,準備迅速將其殲滅,而呂布的手刃董卓,片面地說,是開天辟地的先行者之壹。所以,雖然呂布反復無常的惡名不是空穴來風,但是評價其他事情就有失公允了。
另壹方面,呂布還有壹個值得稱道的方面,那就是他支持漢朝。大家都以為呂布是個反復矛盾的人。但在那個漢朝名存實亡的年代,呂布為漢獻帝辯護,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壹點。在這壹點上,我們可以從兩件事上看出來。第壹件事是長安城被亂軍攻破,王允危在旦夕的時候,呂布此時也危在旦夕,但是敵軍連連追殺,沖到王允身邊,大聲喊著:“情況緊急!叫斯圖亞特上馬,壹起過海關。不要試圖制定壹個好的計劃。”
王允見呂布來了,怕拖累他,又因為東漢都城破了,決心殉國,所以拒絕了呂布。同時對前來救援的呂布說:“替我謝謝關東諸侯,盡量為國家著想!”被斥為背信棄義之人的呂布,卻能冒著生命危險沖去營救王允。王允是消滅控制朝綱的董卓的始作俑者。此時呂布出於對漢朝的仁慈和忠誠,前來營救王允。
第二件事是漢獻帝的壹個行動。董卓挾持狄鹹時,荒謬地將都城遷至荒廢已久的長安。現在董卓死了,漢獻帝馬上籌錢回原都。《群英會》記載:“初天子在河東,有手書召布迎之。部署的部隊沒有牲畜,自己做不到。他們派了壹名特使去寫壹封信。朝廷以布為平東將軍,封桃侯。”
現在的漢朝已經不像當年稱霸天下的時候了,各個領域都沒有聖賢了。漢獻帝在孤立無援的時候,能夠召集人幫助他的,其實是呂布。可見在漢獻帝心中,呂布是在他的信任之內的。
同時,由於呂布目前處境不佳,無法響應皇帝的號召。對此,他毫不隱瞞,直言不諱地奏給皇帝聽,皇帝卻不懷疑,壹點也不責怪,事後還能封了呂布的官職。於是,呂布在長安的種種行為得到了漢獻帝的認可。在漢獻帝的心中,呂布是壹個忠誠正直的大臣,他不像李玨和郭汜那樣向往漢朝。
呂布有很多缺點,比如目光短淺,貪小便宜,但還是有可圈可點的,不能因為他的片面性就否定他。《三國演義》對他的描述有點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