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現在儒家的《禮記·玉藻》:“居士之金綬帶。”鄭玄註:“俗人亦道處士。”道家也有“居士”的稱號,印度佛教傳入後,被翻譯成佛經。
中國古代“居士”壹詞源於《禮記》中的玉藻。在韓非子的書中,也說有任緹、石化等俗人,都是指那些相當精於藝術,不求官職的人。從此,中日兩國都不遵循儒家經典的原意,而籠統地把有辦法的人稱為“俗人”。
擴展數據:
在印度,格哈-帕蒂不是由佛教創造的。梵文稱格哈帕提為“嘉羅越”。不管妳信佛不信佛,任何呆在家裏的人都可以稱為俗人。
在中國,“居士”壹詞源於《禮記》中的玉藻。在韓非子的書中,也指有任緹、石化等俗人,都是指那些相當有本事,不求官職的人。後來的中國和日本都沒有按照儒家經典的原意,而是籠統地把有辦法的人稱為居士。
唐宋時期道教修行者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大,所以很多人物取“居士”之名。比如信奉道教的李白是“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俗人”;蘇軾被封為“東坡居士”,範成大被封為“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等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外行